Sunday, 25 August 2013

一度“人去楼空”死气沉沉‧顶世遗光环乔治市活了!

一度“人去楼空”死气沉沉‧顶世遗光环乔治市活了!

乔治市顶著“世界文化遗產城”的光环,走过了5年的时光,整座城市都“变了样”!



乔治市的古老建筑物非常特別,脚车也成为新兴的古蹟旅游代步工具。(图:星洲日报)

用“变了样”形容不为过,它也不是一个只带有贬义的形容词。

有谁能否认,乔治市在入遗前和入遗后,没有任何的差別呢?

说起乔治市,它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城市。它过去曾因为港口贸易而兴旺,1957年1月1日更成全马首个获英女王颁佈“城市地位”的城市,它是商业活动及人潮的聚集点,也是檳岛南区人俗称的“坡底”(市区),每每要到政府机构办事、购物等,都会选择到乔治市。

乔治市很多房屋都是由会馆及宗祠、早年的高官显要及富商家庭所拥有,乔治市的居民一般上都是向业主以非常低廉的价钱租下单位,在那里落地生根、经商和组织家庭。

殖民地政府在推行屋租统制法令时,非常严格管制房租价格,直到90年代当屋租统制法令废除后,乔治市房屋的租金就大幅度上涨,导致许多原有的租户,也是原本在乔治市经营传统小生意的住户因无法承担昂贵的租金,最终选择搬离乔治市,让乔治市一度陷入“人去楼空”的危机,不少建筑物因遭废弃而逐渐腐朽,成了危楼,乔治市的“人气”也在西南区及北区发展后,大不如前。

2008年成功入遗
沉睡老城变身“抢手货”

但到了5年前,乔治市的命运有了极大转变。

2008年7月7日大马时间晚上9时30分,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產大会上,乔治市与马六甲获批齐列《世界遗產名录》。

这2座以“马六甲海峡歷史城市”之名联合申请入遗的古城,双双躋身为世界文化遗產城的一员!

过去原本几乎无人问津,已迈向“老化城市”的乔治市,因为有了世遗桂冠而人潮再现,已沉睡多年的街道再次被唤醒,被岁月留下痕跡早前也被废弃的老房子,转眼成了“抢手货”,乔治市也再次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芒,知名度大大提昇。

与甲联合申遗增成功率
10年2度叩门换来荣誉

乔治市入遗,是经过10年不懈的努力和修改,再“三顾茅庐”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敲门,才得来的荣誉。

早年掌管檳州旅游事务的行政议员拿督纪碧真,於1992年就向时任首席部长的丹斯里许子根建议檳州政府应开始保护州內的古蹟建筑物,为乔治市申遗铺路。

檳州政府於1999年表达了乔治市申遗的意愿,当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区青年諮询非政府组织主席拿督余添山的协助及建议,並与古蹟爱好者邱思妮合作展开申遗工作,获时任教育部在的拿督斯里纳吉认同,草擬审议报告书。这是檳州第一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敲门”。

无论如何,申遗之路不易走,因为最重要的是乔治市是否符合世遗资格,虽然乔治市古城的面积大,具有宽度,但歷史深度不够,后来就邀请较具歷史深度的马六甲加入,2座城市联合申遗,增加成功率。

檳甲初期“各自为政”2度碰钉

然而在联合申遗的初期,檳城与马六甲“各自为政”,在草擬申遗报告书也分別行事,2004年提呈的报告书因资料不足,也没有签名,加上联合国改变申遗程序並引进世遗管理计划的条例,使第二次的“敲门”再次碰钉子。

之后乔治市与马六甲申遗委员会联合起来,重新包装及草擬报告书,委员会巧妙地以乔治市与马六甲齐为“马六甲海峡歷史城市”,曾是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道及东西文化交融中心,申请入遗,初步概念也获得世遗委员会接受。

让评审专员印象深刻
盂兰胜会姓氏桥记一功

国际古蹟遗址理事会专业评审员於2007年8月28至29日到乔治市及马六甲评审,由於当时適逢农历七月乔治市各街区正庆祝盂兰胜会,酬神大戏及歌台演出非常热闹,让专员对乔治市的文化庆典留下深刻印象。

另一个让评审专员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姓氏桥,特別是姓周桥仍保持聚族而居的生活面貌,这些被专员形容为“活古蹟”的非物质文化遗產,也在入遗事件上记一功。

但是“世界文化遗產城”並不是一项永久性的荣誉,当初入遗的3个普世价值,即物质遗產(古蹟建筑物)、非物质遗產(活古蹟)及文化,哪一样“不合格”,这项荣誉都隨时会被检討褫夺……在这繁华的背后和入遗5年后乔治市,无论在政经文教上都已大不同,但任何改变都足以“牵一髮而动全身”,所以乔治市的入遗前、入遗后及未来的路要怎么走,都成为了值得探討的议题。

~以上新闻转载自星洲日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